![]() 管路连接装置
专利摘要:
管路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管、第二接管、螺母、连接头,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头、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二接管限位并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包括主体部和筒状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一对操作面,在沿着所述螺母的拧紧方向,所述操作面的表面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致呈递增趋势;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凸台面,所述凸台面与所述操作面相交于第一边线,所述凸台面朝向沿着所述螺母拧松的方向逐渐倾斜。 公开号:CN214331776U 申请号:CN202022050428.0U 申请日:2020-09-17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IPC主号:F16L19-02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 [n0002] 在空调系统中,管路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管路,一般是采用一个接管螺母和管接头,对制冷系统的两根配管实现密封固定。如图1所示,图1是背景技术一种普遍的管路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管1'、第二接管2'、连接头3'和接管螺母4',接管螺母4'设置有内螺纹,管接头3'设置有外螺纹,接管螺母和管接头通过螺纹连接。接管螺母设置有六边形的操作面41',具体操作时,通过扳手夹持操作面41'顺时针旋转,正向拧紧接管螺母,来实现固定。这种管路连接装置,既可以正向拧紧,又可以反向拧松。近年来,由于环保的需要,空调冷媒逐渐切换成R32等可燃性较强的冷媒,为了防止不当操作而引发事故,国家标准要求使用这种冷媒的空调,非专业人员不能随意拆卸,因此设计一种不容易拆卸的管路连接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管路连接装置,能够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不易通过扳手等工具简单地拆卸。 [n0004]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路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管、第二接管、螺母、连接头,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头、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二接管限位并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包括主体部和筒状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一对操作面,在沿着所述螺母的拧紧方向,所述操作面的表面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致呈递增趋势;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凸台面,所述凸台面与所述操作面相交于第一边线,所述凸台面朝向沿着所述螺母拧松的方向逐渐倾斜。 [n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路连接装置,在使用扳手等工具夹持螺母沿逆时针方向拧松时,因装夹距离逐渐变小,会使扳手容易从操作面上周向滑出,从而实现不能简易拆卸的目的。 [n0006] 图1为背景技术一种管路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0007]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路连接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立体视图; [n0008]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路连接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剖视图; [n0009] 图4为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结构示意图; [n0010] 图5为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的剖视图; [n0011] 图6为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的正视图; [n0012] 图7为图6的A-A视图; [n0013] 图8为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的左视图; [n0014] 图9为图8的D-D视图; [n0015]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n0016]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方位词左、右、上和下等均是以相应的说明书附图所示为基准定义的,所述方位词的使用只是为了描述技术方案的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构成对保护范围的限制。 [n0017] 请参照图2、图3,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路连接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路连接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n0018] 管路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管101、第二接管102、螺母1、连接头2,第一接管101与连接头2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连接,连接头2设置有外螺纹202,螺母1的内周壁设置螺纹部40,螺纹部40用于与连接头2的外部设置的外螺纹202配合以实现固定。螺母1的主体部位开设有通孔部60,用于第二接管102从通孔部60所形成的通道插入,螺母1的内周壁还设置有内锥面部50,与之相应地,第二接管102的一个端部设置有扩口部1021,连接头2设置有外锥面部201,当螺母1与连接头2配合时,内锥面部50、外锥面部201能与第二接管的扩口部1021相配合,并将扩口部1021的至少部分夹持在两者之间。具体而言,可以先将第二接管102插入通孔部60所形成的通道,再对第二接管102的一端实施扩口操作,形成扩口部1021,然后,通过拧紧螺母1使螺母和连接头紧密相连,扩口部1021与锥面部50紧密贴合,防止第二接管从管路连接装置脱离,从而实现第一接管101和第二接管102之间的固定连接。 [n001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螺母1的外部结构进行改进,以达到管路连接装置不能轻易拆卸的目的,以上对管路连接装置的内部结构描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不构成对管路连接装置内部结构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对管路连接装置的内部结构作出各种适应性的改变或等同替换。 [n0020] 请参照图4-图7,图4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结构示意图,图5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的剖视图,图6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的正视图,图7为图6的A-A视图,图8为一种实施方式的螺母的左视图;图9为图8的D-D视图。 [n0021] 螺母包括筒状部3以及主体部4,筒状部3大体呈圆柱体状,其表面形成第一表面30,且筒状部3具有外径D1。主体部2与筒状部3可以采用一体材料制成,主体部4适用于扳手等工具对螺母实施拧紧操作。主体部4的表面整体呈非圆柱面,且主体部4的表面上任意一点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均小于筒状部3的表面任意一点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即,主体部4相对于筒状部3呈朝向中心轴线的凹陷状。换言之,筒状部在靠近主体部4一侧形成边缘线31,主体部4与筒状部3相交形成第一轮廓线11,边缘线31任一点到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轮廓线11任一点到中心轴线的距离。螺母可以采用一体锻压成型,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n002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筒状部3的外径大小主体部4的外径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并不仅限于这种结构,实际上,也可以将筒状部3的外径设置为与主体部4的最大外径相同。 [n0023]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4的外周面分布有至少一对操作面20,操作面20用于与扳手适配,即扳手夹持在操作面20上可以使螺母沿旋紧方向转动,从而使螺母与接头紧固。操作面20具有第一边线23和第二边线26。主体部4的外周面还设置有凸台面21,凸台面21具有边界线22,凸台面21与操作面20相邻设置,两者之间为第一边线23。凸台面21沿着螺母旋松的方向逐渐倾斜,使得扳手夹持后沿旋松方向转动时会与凸台面21接触,然后沿着边界线22移动,从轴向方向相对滑出螺母。 [n0024] 操作面20的表面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着螺母的拧紧方向大致呈递增趋势,即,相对中心轴线基本对称的两个操作面表面形成的装夹距离相应呈递增趋势。此处所述的大致呈递增趋势,是指对于操作面20整体而言,沿着螺母拧紧方向,整体呈厚度越来越来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上述距离必须限定为由小到大的线性增大。比如,可以在操作面20的表面挖一个小的凹坑,那么,在沿着螺母的拧紧方向,该凹坑处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是小于该凹坑左侧(以拧紧方向为右侧)的操作面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但这种结构并不影响本实施例的成立。 [n0025]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用垂直于螺母中心轴线的平面剖螺母的主体部4,在剖面上形成轮廓线AB,A点与第一边线23相交,B点与第二边线26相交,A、B两点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分别为Ra和Rb,则满足关系式:Ra<Rb;并且,在轮廓线AB上取两点,如图7所示,点C靠近点A一侧,点D靠近点C一侧,两者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分别为Rc和Rd,则满足关系式:Ra<Rc<Rd<Rb。当然,考虑到上文所述的凹坑结构,只需至少一个剖面满足该关系式即可。操作面20的上述特征,使得扳手沿着操作面20朝拧紧方向旋转时,因装夹距离逐渐变大,扳手能够带动螺母旋转,使螺母上紧;反之,当扳手沿着操作面20朝旋松方向旋转时,因装夹距离逐渐变小,使得扳手从操作面20周向滑出。从而达到使用普通扳手不易拆卸螺母的目的。 [n0026]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在操作面20上,靠近第一边线23的一侧,设置有曲面24,曲面24的表面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沿着螺母中心轴线从螺纹端至另一端呈递减趋势。即以图5所示,从图示的左侧到右侧,曲面24所对应的螺母材料的厚度逐渐变薄。如图9所示,将曲面24沿中心轴线剖开,在剖面上形成轮廓线EF,E、F两点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分别为Re和Rf,则满足关系式:Re>Rf;并且,在轮廓线EF上取两点G、H,其中,G点靠近E点一侧,H点靠近F点一侧,G、H两点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分别为Rg、Rh,则满足关系式:Re<Rg<Rh<Rf。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的递增趋势,是指对于曲面24整体而言,沿着从螺纹端到另一端的延伸方向,整体呈厚度越来越小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上述厚度必须限定为由大到小的线性减小。比如,可以在曲面24的表面挖一个小的凹坑,那么,该凹坑处的厚度会小于位于其两侧部位的厚度,但这种结构并不影响本实施例的成立。曲面24的上述特征以及凸台面21的结构,当扳手的两个装夹面夹持在曲面24和凸台面21朝旋松方向旋转时,扳手的两个装夹面和螺母表面始终为点接触,且会沿着轴向滑出。其中,曲面24可以设置为圆台面。 [n0027] 为了便于扳手操作,可以进一步在操作面20上的靠近第二边线26一侧,设置装夹平面25,装夹平面25和曲面24通过过渡面27形成完整的操作面20,由于装夹平面25至少为两个,且相互平行,这样,在进行螺母上紧操作时,扳手可以方便地夹持在装夹平面25的表面,便于操作。 [n0028] 下面具体介绍操作过程: [n0029] 在进行螺母拧紧操作时,将扳手的装夹面夹持在操作面20上,朝拧紧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操作面20表面的装夹距离逐渐变大,使得扳手可以带动螺母旋转,从而使螺母上紧。在其中一种可选方案中,扳手可以直接夹持在装夹平面25上方便地进行上紧操作。 [n0030] 在进行螺母拧松操作时,将板手的装夹面夹持在操作面20上,朝拧松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操作面20的装夹距离逐渐变小,使得扳手从操作面20上沿周向滑出;同时,当扳手接触到凸台面21时,因凸台面21整体沿着螺母拧松方向逐渐倾斜,扳手更易轴向滑出。当采用曲面24的实施例中,由于曲面24的技术特征,扳手也易轴向滑出。 [n0031]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以及在该实施例上局部结构进行改变而产生的衍生实施例中,通过在螺母的外表面设置防拆卸结构,使得扳手在顺时针操作时,可以夹住螺母的操作面进行上紧;当扳手逆时针操作时,扳手容易从操作面上周向滑出,而不会带动螺母一起旋转,从而使得管路件主体不会松开,减少了因误操作而导致接头与接管螺母松开而使冷媒泄漏的隐患,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n0032]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出现的“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是为了区分不同零部件,并不意味着各部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先后关系。本说明书所述的“平面”是相对于曲面而言较为平坦,并非要求是绝对的平面。 [n0033]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阀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5) [0001] 1.管路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管、第二接管、螺母、连接头,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连接头、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二接管限位并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包括主体部和筒状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设置有至少一对操作面,在沿着所述螺母的拧紧方向,所述操作面的表面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致呈递增趋势;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凸台面,所述凸台面与所述操作面相交于第一边线,所述凸台面朝向沿着所述螺母拧松的方向逐渐倾斜;所述操作面包括曲面,沿着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从螺纹端至另一端的方向,所述曲面的表面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致呈递减趋势。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形成边缘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筒状部相交形成第一轮廓线,所述边缘线的任一点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轮廓线的任一点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存在一个横截面,所述操作面在所述横截面具有轮廓线,所述轮廓线上任意一点到所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在沿着螺母拧紧的方向逐渐增大。 [000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面包括装夹平面,所述装夹平面与所述曲面之间设置有过渡面,所述装夹平面、所述曲面和所述过渡面形成所述操作面。 [0005]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管路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在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形成边缘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筒状部相交形成第一轮廓线,所述边缘线的任一点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轮廓线的任一点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至少存在一个横截面,所述操作面在所述横截面具有轮廓线,所述轮廓线上任意一点到所述螺母中心轴线的距离,在沿着螺母拧紧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操作面包括曲面,沿着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从螺纹端至另一端的方向,所述曲面的表面到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致呈递减趋势;所述操作面包括装夹平面,所述装夹平面与所述曲面之间设置有过渡面,所述装夹平面、所述曲面和所述过渡面形成所述操作面;所述操作面的数量为2个,且对称分布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壁。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7032934B2|2006-04-25|Hydraulic fitting KR101161499B1|2012-07-02|양용 관이음매, 이 양용 관이음매용의 전용 공구, 이 양용 관이음매를 이용한 냉동 장치, 및 분리형 공기 조화기 CN2644836Y|2004-09-29|一种连接端头管的卡箍 CN214331776U|2021-10-01|管路连接装置 CN202165726U|2012-03-14|蒸汽管路l形旋转接头管路防转器 CN211976179U|2020-11-20|管路连接装置 WO2021208830A1|2021-10-21|防拆接头及防拆接头组件 CN113007465A|2021-06-22|管路连接装置 JP2019509450A|2019-04-04|ストローク抵抗特徴を備えた導管継手 US20160138739A1|2016-05-19|Seal ring structure for high-pressure pipe joint EP0786617A2|1997-07-30|Tube coupling locking device JP2009063090A|2009-03-26|フレア式管接続構造、弁、フレア式管継手及び冷凍装置 CN202756806U|2013-02-27|一种快速双连接口装置 CN213018176U|2021-04-20|一种防拆连接件及防拆连接件组件 CN212361108U|2021-01-15|管接头及管接头组件 CN201126055Y|2008-10-01|截止阀以及截止阀与管路连接的接管组件 CN208041368U|2018-11-02|防拆卸接管装置及空调器 CN201363496Y|2009-12-16|金属硬密封管接头 CN211449931U|2020-09-08|一种管路接头装置 CN211738303U|2020-10-23|防拆螺母组件及空调系统 CN212407853U|2021-01-26|一种变径管路连接装置 CN203010089U|2013-06-19|一种分集水器 CN212338472U|2021-01-12|一种管道驳接结构 CN211118109U|2020-07-28|一种精密微孔铜管连接件 CN212616855U|2021-02-26|一种管道连接结构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050428.0U|CN214331776U|2020-09-17|2020-09-17|管路连接装置|CN202022050428.0U| CN214331776U|2020-09-17|2020-09-17|管路连接装置|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